在中国社会,“随礼”是一种传统的习俗,是人与人建交的一种手段,也是礼尚往来的一种形式。大到婚丧嫁娶,小到庆生搬迁,人们总能找到说得过去的场景来收取礼金。

随礼是什么意思,随礼钱有什么讲究-米圈号

其实,随礼这种习俗在中国社会有很长的发展历史,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。

公元前56年,汉宣帝刘询曾下圣旨曰:“ 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。由是废乡党之礼,令民亡所乐,非所以导民也。”大意是说,现在在民间,婚嫁禁止摆酒庆宴,百姓毫无乐趣,不能这样治理民众。

随着皇帝一声令下,民间婚礼的礼节就瞬间开启了新大门。上到王公贵族,下到贫民百姓无一例外都开始在结婚的时候宴请宾客,摆酒庆祝。

既然参加宴请,客人们肯定不会两手空空,一般都会随身携带礼物表达对新人的祝福,但送钱的相对较少。

随礼是什么意思,随礼钱有什么讲究-米圈号

那份子钱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呢,那就得等历史发展到明朝了,朱元璋曾经下达过一个《教民榜文》,里面有这样的表述“乡里人民,贫富不等。婚姻死伤吉凶等事,谁家无之。今后本里人户,凡遇此等,互相周给。且如某家子弟婚姻,某家贫窘,一时难办,一里人户,每户或出钞一贯,每里百户,便是百贯,每户五贯,便是五百贯。如此资助,岂不成就。日后某家婚姻亦依此法,轮流周给。”

意思就是说,平民百姓,有穷有富,婚丧嫁娶这种事每家都会遇到,如果以后遇到这种事,大家应该相互周济。比如,你家穷,想给孩子办婚礼没有钱,邻里都出一份钱周济一下,一百家每家一贯钱,就有一百贯,五百家就是五百贯。这样互帮互助,怎么还有过不去的难关。家家户户都这样,就谁都不欠谁的了。

从此,在遇到熟人结婚的时候送“份子钱”,便在民间流行开来,成了一种重要的婚嫁礼俗。

所以有人把朱元璋称为“份子钱”的鼻祖。

但是现在在农村甚至城市地区,很多人已经把随份子这种风俗当成了一种敛财手段。

随礼是什么意思,随礼钱有什么讲究-米圈号

相较于国外捧个“人场”,中国人更喜欢“份子钱”。“人可以不到场,但份子钱必须转账”,更有甚者,觉得结婚就是随个份子而已,婚礼内容并不关心,只要交了份子钱,这婚礼就算参加完毕了,自己也够意思了。

相较于彩礼的“一锤定音”,份子钱到显得比较委婉,或者说是一场持久战。孩子百岁摆一场、孩子升学摆一场、老人祝寿摆一场、乔迁新居摆一场。一场随一次,次次不重样。

中国有句俗话叫做:礼轻情意重,良好的社会风气是需要大家共同去建立和维护的。频繁的摆席收礼金并不能发家致富,反而是丑化了自己,抹黑了习俗,影响了风气。社会的不正之风皆由人的贪欲戾气引起,这已是不争的事实。

改变风气要靠人,归根结底就是摆正思想。看别人收自己不收就是吃亏,这种不好的思想要彻底改变。礼尚往来是正常的,但不能过于夸张。否则,久而久之必然会成为负担。不仅让身边的亲朋好友疏远,还让回礼的洗自己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。

这种交换式的礼尚往来我看大可不必。真心换真心,随份子不如随感情,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呼百应,呼之即来,这不比那一点份子钱要有内涵很多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