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单点说,子月与正月并不一定重合。冬至日所在的农历十一月即子月,在周代曾经当过正月,即岁首。在十二地支之中,子排第一。不过,具体哪一个月是新年的正月,却变动了好几次。

十一月为什么叫子月(农历正月是子月吗)-米圈号

(冬天的美景)

十二地支,大约起源于商代。另外,人们开始用十二地支来标记周天十二辰(把天空延圆周方向十二等分并分别命名),也许是周代的事,因为,在《周礼》中有明确记载。

什么是十二辰呢?辰的本意是指目测到的日、月的交汇点。古人云,日月之汇是谓辰。大致的操作是这样的,在一年十二个月的每个月朔(初一月缺为朔,十五月满为望)之时,标记太阳所处的相对位置。

换句话说,将老天视为圆周再十二等分,再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(地支)的名称来命名。 这样一来,十二个月就与十二地支一一对应了。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子月、丑月、寅月、卯月、辰月、巳月、午月、未月、申月、酉月、戌月、亥月。

在现在的农历十一月(冬至前后),阴气盛极而衰,阳气刚刚萌生,欲革故取新(辞旧迎新)也,所以,把农历的十一月作为代表崭新的开始的子月,是挺合适的。

且慢,现在的中国传统新年,不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吗?搞来搞去,怎么变成了农历十一月了呢?并不能这么理解。此事,确实有点复杂。

十一月为什么叫子月(农历正月是子月吗)-米圈号

(根据星象十二辰,农历十一月为建子之月)

请大家注意,古人普遍认为,在我国的夏商周三代,岁首是不一样的。因为什么?因为,在朝代更迭的时候,需要改正朔易服色。改正朔,就是更改历法;易服色,就是更换衣着打扮。比如,满清要求臣子改穿马褂、留辫子,其依据就是这个规矩。

夏商周,被古人称为三正,即三个相互更替的正统王朝。王朝更替,万象更新,为了区别于前朝,也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,新王者就必须做一些改变,更改历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。

十一月为什么叫子月(农历正月是子月吗)-米圈号

(冬至,在农历十一月,即建子之月)

唐代杨炯,曾经对新年岁首的变动问题,做过一番总结。他在《公卿以下冕服议》中说:

夫改正朔者,谓夏后氏建寅(为岁首), 殷人建丑(为岁首), 周人建子(为岁首)。

可见,农历十一月(即子月)作为新年的开头的头一个月,应该是一个直到周代才形成的固定的说法。在夏商时期,也许,并不是这样。

刚才说过了,周代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,也叫建子之月。以此类推,所谓建寅之月,就是现在的农历正月;所谓的建丑之月,就是现在的农历腊月。后来,秦取代周之后,以建亥之月(农历十月)为岁首。可见,从古至今,新年头一天到底是哪一天,曾经先后变动了好几次。

十一月为什么叫子月(农历正月是子月吗)-米圈号

(明代大儒顾炎武)

一以贯之,如法炮制,汉取代秦以后,当然也得改正朔。在汉武帝时期,朝廷颁布了《太初历》,恢复采用所谓的夏历(即以建寅之月为岁首),并且,一直沿用至今,这就是现在的农历的由来。也正是因为汉之后的农历岁首一直没变,所以,以建寅之月为岁首,就长期固定了下来。

到这里,大家是不是感觉有点乱呢?是的。有趣的是,由于岁首的变动,那部内容横跨夏商周的《诗经》中说的七月流火,到底是现在的几月份发生的事呢?众说纷纭。其中的主流意见偏向于,就是现在的农历七月。比如,明代的大儒顾炎武认为:

(诗经)一篇之中,凡言月者皆夏正,凡言日者皆周正。

当然,顾炎武的这番话,只是一家之言。现在,学术争论归学术争论,普通老百姓就不必太纠结于此了,姑且存疑就好啦。

不管怎么说,自打汉代以后,情况就没有这么复杂了。因为,汉朝继承夏正,所以,汉朝通行的农历,也以夏历为正,即以寅月为正月,并且,一直沿用了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