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,有这一片规模很大的佛教艺术地,人们称它为莫高窟,也叫千佛洞,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,历经十六国、北朝、隋、唐、五代、西夏、元等历代的发展和修筑,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,有洞窟735个,壁画4.5万平方米、泥质彩塑2415尊,是世界规模最大,保存最完整的宗教艺术地。

莫高窟的传说与历史背景(莫高窟里的壁画故事)-米圈号

敦煌莫高窟正面图

中国石窟有很多,遍布全国,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个,有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,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,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。最后一个就是敦煌莫高窟。他们四个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。

莫高窟里的壁画

敦煌石窟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、彩塑492个,主要宣传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,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、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。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,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,其面容、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,有一种独有的西域风格。

莫高窟的传说与历史背景(莫高窟里的壁画故事)-米圈号

敦煌莫高窟壁画

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,内容丰富多彩,主要有佛像、佛教故事、佛教史迹,神鬼魔等几类题材,此外还有展现当时生活,纺织、交通、战争、建筑,婚庆等生活方向的画作。这些画可以为研究当时古人生活的风俗提供大量的依据,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价值连城的“瑰宝”。

莫高窟壁画的内容和故事。

莫高窟壁画内容丰富,佛家故事更加繁多,还出现了内容离奇,因缘曲折,悲欢离合的故事。譬如说飞天,尸毗王本生故事图,北周·帝释天,西方净土。

飞天

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。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,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,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,它不是一位神。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。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,意译为乐神。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,又叫香间神,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歌神。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。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,一个善舞,形影不离,融洽和谐,是恩爱的夫妻。后来被佛教吸收,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。

飞天壁画想体现出欢乐平和的意境,让人感觉处于乌托邦的世界。

莫高窟的传说与历史背景(莫高窟里的壁画故事)-米圈号

飞天图,美轮美奂

尸毗王本生故事图

尸毗王的这个故事,路人皆知。和中国的农夫与蛇的故事成分差不多,但是想表达的意境不同,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尸毗王为了从鹰口中救出鸽子,又不能不让饥饿的老鹰饿死,曾发誓普渡一切众生的尸毗王,宁愿割下自己身上的鲜肉喂饱老鹰,然而苛刻的老鹰要求割下的鲜肉不得轻于鸽子,尸毗王割尽了全身的肉,却仍然不够,虚弱的他使尽最后一点力气,自己站到了秤盘上去,结果大地震动,宫殿摇摆,飞天撒下五彩缤纷的鲜花,老鹰和鸽子都不见了,尸毗王也恢复如初。

这则故事主要还是想体现佛教普度众生的心愿,以及大仁的思想,有这强烈的说服教育意义。渲染着浓烈的宗教主义色彩。

莫高窟的传说与历史背景(莫高窟里的壁画故事)-米圈号

尸毗王本生故事图

西方净土变

所谓的西方净土变。其实就是我们常挂在口中的西方极乐世界。

西方净土变,画面画的中心是端坐在莲花座上的主尊佛,左右分列着观音、势至菩萨、供养菩萨和力士、护法天王等神界形象;主佛的前方有伎乐天在载歌载舞。

西方净土变画的内容主要反映的的意思是,去往极乐世界上的人皆是金刚之身的罗汉,在哪里人们无欲无求,无病无痛,但是像我们这些的人必须修"业",修行,但行善事,百忍为先,等到修成正果,就可以早登极乐世界。

西方净土变衍生的意义的还有很多,但它还是想以佛教极乐世界作为终极目标,约束人们的行为,使的人们行善积德,消除业力、但是宗教思想太过浓烈,给人一种乌托邦世界再现的触感。

莫高窟的传说与历史背景(莫高窟里的壁画故事)-米圈号

西方极乐世界图

北周帝释天

帝释天,印度佛教二十诸天,因陀罗,意译为能天帝。本为印度教神明,司职雷电与战斗,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。

壁画中,他是手持金刚杵,头戴宝冠,骑着白象,有众多的随从跟随着。

帝释天更多的是作为佛祖身边的护法大神出现,体现着一种佛法教义不容侵犯的意境,执法必严,气势威严,在怀柔的佛教文化中,也彰显出一丝丝霸气。

莫高窟的传说与历史背景(莫高窟里的壁画故事)-米圈号

帝释天图

创造这些壁画的创作者

创作了莫高窟壁画的古代画师,一种是僧官,有官员成分,但是比例不大。再就是画僧,他们是和尚也是画师,人数较前者略多一点,但是绘画水平有限,在有一种就是纯粹的画工,他们居无定所,他们有可能是当时的政府请来作画的。而前面的僧官和画僧更多的指导和监督这些画工,所以这三者互相制约,互相成就。

莫高窟的传说与历史背景(莫高窟里的壁画故事)-米圈号

画僧,居无定所

说到这里不能不提起一个和尚,他就是乐尊和尚。

莫高窟的传说与历史背景(莫高窟里的壁画故事)-米圈号

乐尊和尚

前秦时期,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囫柱杖西游至此,见砂石漫天,心有所悟,于是,凿下第一个石窟。这个石窟的就是莫高窟的前身,而这个和尚就是乐尊和尚。

乐尊和尚作为莫高窟的鼻祖,起了“开创先河”的作用,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、生意的发达,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,慢慢的许多画师就来到这里开始创作,至此,莫高窟的壁画创作达到了顶峰。

世界其它著名的壁画

最后的晚餐

《最后的晚餐》是意大利艺术家·达·芬奇所创作,以《圣经》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,

莫高窟的传说与历史背景(莫高窟里的壁画故事)-米圈号

最后的晚餐

最后的晚餐,宽420厘米,长910厘米 ,画中耶稣弟子们坐成一排,耶稣独坐一端。十二门徒分坐于耶稣两边,耶稣孤寂地坐在中间,他的脸被身后明亮的窗户映照,显得庄严肃穆。背景强烈的对比让人们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耶稣身上。耶稣旁边那些躁动的弟子们,每个人的面部表情、眼神、动作各不相同。尤其是慌乱的犹大,手肘碰倒了盐瓶,身体后仰,满脸的惊恐与不安。这种形势的表现把每个人的内心独白体现的凌厉精致。

这幅壁画也是以宗教为题材,也有这浓烈的宗教气息。作为反映基督教教义的普世意义。

雅典学院

《雅典学院》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·桑西于1510~1511年创作的一幅壁画作品。现收藏于意大利梵蒂冈博物馆。

莫高窟的传说与历史背景(莫高窟里的壁画故事)-米圈号

雅典学院

其内容主要为,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之逸事。整个画面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,描画了共11群组的57个学者名人。画面的中心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,柏拉图指着天,亚里士多德指着地,他们边走边谈,这里面的人全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精英分子,中流砥柱。

壁画里的画反映出欧洲文艺复兴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,开辟了文艺创作的春天,这是个现象级别的体现。为后世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作为最好的佐证。

莫高窟壁画背后的历史意义

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,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,走向民族融合、南北统一,臻于大唐之鼎盛,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。在此期间,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、流派、门类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,也见证了佛教在此时期的发展。

莫高窟的传说与历史背景(莫高窟里的壁画故事)-米圈号

远眺莫高窟

莫高窟壁画记载了一个时代的变迁,它是佛教教义的宣传者,它地处于古丝绸的门户上,东西方佛教文化在这里交融,生根发芽。

莫高窟壁画作为美术艺术至今影响着中国美术,画功和颜料技术至今还被现代中国美术沿用,它比西方壁画技术整整早了几百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