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

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
这首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大家都听过,但对于二十节气本身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出它到底怎么来的,具体又是做什么的。

如果你仔细了解过二十四节气,会发现,这张传承千年的时间表,处处显露着中国独有的时间智慧和文化浪漫。

二十四节气的由来(二十四节气为啥这么准)-米圈号

“二十四节气”早在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并被世界气象界誉为“中国第五大发明”。

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,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,住在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为了便于农耕生产,根据斗转星移也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转向变化来确立四季,斗柄指东,天下皆春;斗柄指南,天下皆夏;斗柄指西,天下皆秋;斗柄指北,天下皆冬。

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人们利用土圭测量太阳影子长短,以此确定了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四个节气。西汉时期,汉武帝推行的《太初历》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中。

二十四节气的由来(二十四节气为啥这么准)-米圈号

现行的“二十四节气”则是来自于三百多年前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,地球绕太阳转的轨道称为黄道,根据运行规律将黄道划为24等份,每一份就是一个节气。不同的节气反映不同的内容。其中,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,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反映昼夜长短变化,小暑、大暑、处暑、小寒、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,雨水、谷雨、小雪、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,白露、寒露、霜降表现天气现象。小满、芒种是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总结,惊蛰、清明反映的则是自然物候的变化。

二十四节气的由来(二十四节气为啥这么准)-米圈号

二十四节气传承了上千年,与如今公历的时间高度重合,精确度非常高;它不只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表,更有着中国独有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。比如,立春,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这一日,许多人家会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,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,民间习惯吃萝卜、姜、葱、面饼,称为“咬春”。

惊蛰,“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”平地一声雷,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,家中的爬虫走蚁也会应声而起,四处觅食。所以古时惊蛰当日,人们会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角,以香味驱赶蛇、虫、蚊、鼠和霉味,久而久之,渐渐演变成驱赶霉运、以及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的习俗,亦称为“打小人”。

小满,“物至于此,小得盈满”我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,但还没有成熟,所以叫“小满”,其中蕴含着儒家之道,忌讳“太满”“大满”,有“满招损、谦受益”“物极必反”之说,彰显出了中国人时刻保持“小满”的谦逊品质。

二十四节气的由来(二十四节气为啥这么准)-米圈号

从立春到大寒,二十四节气就像一条贯穿中华文明始终的长河;泛舟河上,我们既能看到多彩民俗文化,也能看古人的诗意浪漫生活。纵观世界历法,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最具浪漫的智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