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意失荆州,这段“关二爷”的历史典故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。典故中提到的荆州是湖北、湖南西部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荆州与楚国是湖北永远绕不开的话题,荆楚文化历史悠久,为什么最终没有以“荆”或“楚”做为湖北省的简称,而是用“鄂”做为简称呢。本文笔者结合湖北省的行政区划沿革史料,和大家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的由来。
湖北
先秦时期:八百年的楚国岁月
古书《禹贡》记载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划分为九州,湖北大部分地区处于所划的荆州。大禹的儿子夏启建国后,向南逐渐施加影响力,夏文化传入江汉地区。商朝时期更是直接将江汉地区纳入南部版图。
商朝地图
周代商后,周成王感念熊氏祖辈对周王室的贡献,于是将丹阳一带50里的土地分封给了熊绎,并授予子爵爵位。当时的荆楚地区可谓是人烟稀少,环境恶劣,当时初建的楚国连祭祀祖先的牛都没找到,据说是从鄀国偷来的。
楚国为了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,以丹阳为中心向四周开发新土地。他们向南渡过汉江、长江抵达洞庭湖一带,向西翻越秦岭占据汉中,向东发展至江淮地区与吴、越接壤。经过楚人数百年的筚路蓝缕兼并数十个中小列国,加之周王室兴兵讨伐南方蛮夷虎方后,留下大量真空被楚国填补,此时楚国的一跃成为面积最大的列国,开始向北“问鼎中原”。
春秋时期
公元前704年,楚国国君熊通看着周王室狼狈迁都洛邑后,趁机要挟周天子加封他的爵位被拒,愤恨的熊通决定自封为王,史称“楚武王”。在位51年的他多次向外发动战争,领土不断增多,随之在国内开始创设县制,在湖北荆门一带设置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--权县,并且每灭一国就设县制,一改中原地区的分封所带来的弊端。楚文王继位后将国都从丹阳迁至郢都(今湖北荆州),大力发展江汉中心地带。并在汉江与淮河之间修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--楚长城,这里是中原地区向荆楚发动攻击的必经之地。
楚长城
之后的楚国到了战国初期虽然历经“吴起变法”,但上层贵族的腐朽和楚国国君的昏招频出,导致国力日衰,被秦国大将白起所重创,郢都被毁,慌忙迁都至陈(今河南省淮阳一带)。在公元前241年楚国更是惧怕秦国大军再次来犯,迁都寿春(今安徽淮南),这也是楚国最后的迁都。随着王翦的数十万大军击败楚将项燕后,楚国无力再战,举国投降,这一年是公元前223年。
战国地图
秦汉时期:南郡到荆州刺史部
秦灭楚后,将湖北大部列入南郡,其他部分地区划入汉中、南阳、长沙、黔中和九江郡,并分设县制。南郡的治所在江陵县(今湖北荆州),位于汉江南岸。
秦朝南郡及周围
汉武帝元封五年(前106年),将全国划分为了十三个刺史部,所辖区域有今河南省西南部,湖北省、湖南省大部,甚至延伸至贵州和两广一带。当时的长沙国也在这个区域,不过刺史部的职能主要是监察,对地方实际管辖有限。
荆州刺史部
三国两晋南北朝:兵家必争之地,建制频繁更迭
东汉末年,群雄并立。做为汉朝宗室的刘表在荆州站稳脚跟,并坐上了荆州牧,管理荆州地区。好景不长刘表病逝,继任者在曹操南下后献出荆州,孙刘被迫联合在赤壁(湖北赤壁市)大败曹操,奠定三分天下。刘备将荆州托付给了关羽,自己亲率大军向蜀地进发。
留守的关羽勇猛无敌,更是创造了水淹七军的神绩,此役不仅使曹魏损失惨重,更是让孙权下定决心夺取荆州。于是孙权联合曹魏,趁关羽北上救援之际偷袭荆州,关羽战败被杀,荆州落入孙权手中。当时的荆州所属区域为南郡、武陵郡、零陵郡。
三国时期的荆州
西晋统一后,在原来荆州刺史部的基础上,把湖北西北部和汉中地区一部纳入了荆州,治所在襄阳。
荆州
西晋“八王之乱”后,北方的少数民族涌入中原展开混战,晋朝宗室贵族和大批汉民南迁至荆楚一带。湖北地区在经历了之后的东晋和历代南朝,流亡到南方的割据政权为了安置北方的汉民,以及彰显收复北国的雄心,在原来州县的基础上又加设了侨置州县,行政机构相当混乱,在公元555年西魏又在江陵一带建立附属国西梁(后梁)。
南北朝
隋唐时期:江夏改称鄂州
隋朝攻灭南陈统一中国后,撤销了大量臃肿的侨置州县,保留荆州大部分辖区,治所设置在江夏,一度更名鄂州。湖北的简称开始出现,笔者认为为什么没有用“荆”或“楚”选做湖北的简称,主要还是这两个名词所辖区域过大,就拿湖南来说,他们大部分历史也属于荆州和楚国管辖,显然不能仅仅代表湖北,而鄂州是治所所在,地位相当于省会,也是影响力仅次于荆、楚,所以湖北简称“鄂”也是有缘故的。
江夏位置
唐朝时期推行道、府建制,湖北分属山南东道、淮南道、江南西道、黔中道,原来的江夏郡彻底改名为鄂州,归江南西道管辖。
唐朝中后期又将原来的四道改为山南东道节度使、荆南节度使、武昌节度使。进入五代十国混乱局面时期,湖北陷入诸国混战,分属南平、后蜀、南唐、北方五代。
五代十国
宋元:开设行省,鄂西北推行羁縻州制度
北宋接连攻灭南平、后蜀,湖北全境纳入北宋版图。湖北中部划属荆湖北路(湖北一词正式出现)下辖33个县,北部地区划属京西南路下辖湖北境内19个县,东部划属淮南西路下辖湖北境内5个县,西南部设置羁縻州(当地土司管辖),施州划入夔州路。
荆湖北路
至正四年(1267)忽必烈率重兵猛攻襄阳,全面攻击南宋。为了确保前线的供给,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地区设置河南江北行省。在1274年设置了荆湖行省也称鄂州行省,随着元朝攻灭南宋后,荆湖行省也并入了湖广行省,治所在武昌。当时的湖广行省管辖区域包括了湖北南部、湖南全境、广西全境、广东的雷州半岛、海南岛。处于四川行省与河南江北行省之间的巴州、秭归也是湖广行省的飞地。
湖广行省
明清时期:“湖广”缩至“两湖”
明朝时期改湖广行省为湖广布政使司,治所在江夏(武汉武昌区)。这时期的湖广只是传统的称谓,实际管辖范围只是湖南、湖北两地。这一称谓在明清时期容易与两广产生交叉,就拿清代的湖广总督与两广总督来说,前者只是约定熟成的叫法实际也只是管辖湖南、湖北,后者是真实管理广东、广西的封疆大吏。
湖广
到了清康熙三年(1664年)湖广分治,成立湖北布政司升格为省制,省会武昌。湖北省的省名正式确立,下辖武昌、汉阳、安陆、襄阳、郧阳、德安、黄州、荆州、宜昌、施南10府和荆门直隶州、鹤峰直隶厅。
湖北
近代以来湖北总体的行政区划没有太大变化,经历过民国时期废除府、州、厅建制,分设为鄂东、鄂西、鄂北道。1923年还曾设置了我国最早的直辖市-汉口市,8个行政督察区。到了1990年,湖北的行政区划也就是今天的模样,下辖6个地区,1个自治州,8个省辖市,22个县级市,46个县,2个自治县,1个林区。